精神贫困的现代人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心理门诊开始在我国大行其道,各种各样的心理诊所或门诊火爆,尤其以节假日期间为甚。每逢像“五一”、“国庆”之类的长假,医院的精神疾病门诊量就会剧增。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1989年以后开设了心理治疗门诊,以后就不断增加门诊量,还是供不应求。“去年我们一天的门诊量是230个,今年平均到了330个。”里面的一位工作人员说。[2]据一家健康咨询中心2006年对患者的统计,患心理疾病比例最高的是感情问题,包括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其次是工作、事业、前途类问题;列第三的是子女类问题,包括高考落榜、网迷厌学、家长忧虑等等。[3]
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简称“中人网”)联合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启动了“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调查显示[4]:在所有参加调查的人中,有22.81%的被调查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调查者经常频繁地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精神上的压力;感觉不开心、郁闷;觉得自己不能担当有用的角色。调查给出了不同学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职位、不同地区的人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精确数据。其中,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比其他年代出生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更高。
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人注目。《新闻晚报》(上海)2003年7月23日报道,进入暑期,上海心理咨询中心的青少年心理门诊也和盛夏的天气一样热,每日一大早就有排队挂号的,恋物癖、抽动症、孤独症……。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等提供的信息,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有焦虑不安、恐怖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另外,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保守估计约3000万人。其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四分之一左右,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而且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5]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6]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另据根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截止到2001年,中国重性精神病的患病人数约1600万,患病率为13.47‰。病人总数为1600万,其中精神分裂症高居首位,约600万,相当于每60户居民中就有一例,在强迫症等轻性精神病中,北京地区调查显示,患病率为35.18‰。根据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数字,目前中国有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3‰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在中国,疾病负担较高的25种疾病中,精神疾病占5项,分别是抑郁症、双相情感疾病、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自杀。精神障碍所造成的负担,在目前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疾患。中国各类精神疾病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另外,目前中国精神病患有低龄化、女性化、白领化等趋势。我国90年代对7个主要省市的调查表明,约有27%的女性患有精神障碍。目前,30岁以上的都市女性患抑郁症的比率正在上升。广州市精神病院院长马催分析,这与社会上出现的新现象有关:比如离婚、婚外恋、下岗、性骚扰等。而且女性由于生理因素,感情丰富、敏感、多虑,苦恼长期无从排遣,不知不觉就陷入到抑郁症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商人、成名文艺工作者、三资企业高级职员、机关公务员等出现在各种心理咨询门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