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GE阅读 > > [第一辑]

王德岩:当代大学生如何习禅

 因为写博士论文的缘故,接触了禅;又因为几次特殊的机缘,有幸跟大学生谈禅、说禅:几年前应中华书局之邀,写作一本以大学生为对象谈禅的小册子:《明明白白参点禅》;后来给我校的学生开过一门选修课《禅与中国艺术》;之后又在中学生夏令营作过几次关于禅的演讲;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同读者、听众和同学交流过关于禅林林总总的问题和心得。由此,于大学生对禅的理解、态度、需求有一点了解,关于如何与当代大学生谈禅,当代大学生如何习禅,也有了些粗浅的想法。

大学生接触禅,与专家们、居士们和僧人们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条件不一样:专家们熟稔典籍,明辨义理;居士、僧人们或者有明确的信仰,有良好的习禅环境;或者怀有因生活的阅历沧桑而来的困惑和了悟,以及长年习染而形成的亲近感。因而他们习禅方向明确,相关知识丰富,有大德指导或群体同修,条件、方法比较完备。

大学生接触禅则另有特点:渠道多元,兴趣多端,理解不一,水平不齐。他们了解禅,有的是通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有的是通过网络上的一些佛教禅宗的网站,有的是通过书籍特别是畅销书。在我的调查中,南怀瑾先生的书有非常大的影响,赵朴初先生和弘一法师的书于学生的影响也很大。除此之外,学生可能会通过一些间接甚至是误解的方式而接近禅,比如有学生因为喜欢瑜珈而进一步习禅,有的学生因为喜欢太极拳而想了解禅。学生接触禅的动机也是五花八门,很多人当然是想了解禅的知识,有些就是为了能静一静心,有些是因为喜欢听里面无数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有些是为了寻找艺术感觉,有的是因为觉得禅比较叛逆有个性。由此,对禅理解不一,水平不齐也就顺理成章。但是这些多元、多端、不一、不齐中却含有非常宝贵的信息,是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灵现状的一面镜子。不管通过什么渠道、以什么动机接触禅都是好的,随着了解的深入,误解总会逐渐消退。能够愿意亲近,是大学生习禅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近几年关于禅的畅销书很多,在每个书店都摆满一大书架。但这些书也受到了很多批评,认为写书者大多对禅体悟不深,解说不确。但我觉得能够通过它们让青年愿意看书、愿意接近禅,就是一大贡献。其他的问题待了解不断深入以后自然可以解决。

不管是与大学生谈禅还是大学生自身习禅,都要解决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禅与大学生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就搭建起来了。这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为什么学?是解决当代大学生习禅意义的问题。我认为这个意义可以从顺和逆两个方面来看。

从顺的方面看,读禅、习禅可以使人心胸开朗洒落,精神专注,少颠倒梦想,怡情养性,至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雅化生活更是不在话下。

在当代情境下,我觉得禅在逆的方面的意义更值得注意。

所谓逆的方面的意义是指,对于当下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心灵状态,习禅的能起到纠偏补弊的作用,成为心灵的解毒剂和清凉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头脑被无数的信息填塞住,对于心灵本身的体验和领悟反而被挤压和遮蔽。而习禅恰是对心灵之镜“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进而能够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的清静了悟;现代人的知识广泛但是较浅,禅却引人转身寻找内心深处的“自家宝藏”;现代的心灵跳荡而活跃,禅能使人体验到静中的极动,动中极静,在动静中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可以说,当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欲望时时被刺激的时候,禅却能使我们一层层去除浮尘,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感觉的微妙敏锐,在无所住处立定脚跟,“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经常给学生引用《五灯会元》中温州一老媪的偈子: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五灯会元》卷六)。在这个工具理性主宰的时代中,一切都成为资源,成为对象,禅却给我们一个空间,使我们暂消刀斧之意,能有一颗欣赏“山花映水红”的心。在这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习禅当有更深的意义。

学什么?是解决如何向大学生解释禅的内涵和如何构筑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问题。

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禅是神秘的,也是难以索解的;是美妙的,但也是空洞不可把握的;是潇洒的,但也是出离世间的;是自由的,但也是一味破坏和叛逆的。应该说,大学生对禅的印象比较片断和凌乱。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学生谈禅,最重要的是针对他们的理解和接受习惯,以他们感到亲切的方式,应机而作,把禅丰富的意义展示给他们。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层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1. 宗教的禅、义理的禅、历史的禅 我们所能见到的大多数关于禅的典籍和著作都在阐发这三个层面意义。现代学术史中禅之被重视乃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研究热点,首先是由于在禅的历史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以胡适、汤用彤、印顺法师和一些日本学者为代表,禅的历史研究成就斐然,在义理研究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禅的历史真实,甚至比起亲炙禅味的古人们更加接近。但是历史研究不应该取消禅的宗教内涵,“拈花微笑”作为禅的起源传说虽然不是历史,却把禅的宗教内涵和况味美妙潇洒地表达出来。不管我们对于禅的历史起源了解多少,这样一只拈花的手仍然会在它的起点上对我们做出启示。应该说,这三个层面的内涵是我们了解禅的根本,也是我们了解禅其他层面意义的依据,禅与非禅的区别只能据此做出。所以学生对此层面的了解当然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三个层面却不应该成为他们了解禅的起点,也不应该仅限于了解这三个层面。禅的其他方面丰富意义,或许是更好的入道之门。

2.智慧的禅 比起宗教、哲学、历史,我们更愿意用“智慧”一词来描述禅的追求。智慧不是知识,不是义理,相反知识和义理经常会成为障道的因缘。禅籍里面经常会用不断试图从窗纸上钻出的蝇子来比喻执著于知识的人们。智慧不在于多找几条钻出的路径,而在于回身一转的了悟。禅者真正的智慧,是去寻找真正的自性,真正的我;用禅者话说,是见出本来面目,挖出自家宝藏。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回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安顿地。禅的独特智慧在于,这个家园,这个安顿地,不在遥远的天国,而就在日常当下的一饮一啄、一粥一饭之中。正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禅的智慧意义才更加显示出来。它对于生命意味的反照和体验,对于完整自我的寻找,它的由智慧而生的大机大用和宁静淡泊,都是现代人所渴求但又经常失落的。

3.生活的禅 禅的修行和智慧总要落实于日常生活,“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都是禅的微妙法门。可以说,禅赋予了日常生活异常丰满厚重的意义,使我们之前感到乏味、琐碎的一些细节显出神妙的光彩。更重要的是,禅的修行所成就的禅心,就是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时下很多人在很多场合都会说要有平常心,却往往贬低了平常心。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是寻求不寻常。于是普通人他都不看在眼里,很多小事他都不肯去关注。有些时候有些事他忽然觉得不平常了,就紧张起来,惊慌失措,反而把事做坏了。结果轻视小事使他会忽略很多不显眼但是重要的细节,紧张于大事又会使他在关键时刻发挥不好,这都是缺乏一颗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颗专注心。吃饭的时候,吃饭就是宇宙间唯一的事;睡觉的时候,睡觉就是世上唯一的事;当我们看一朵花,那么花就是整个的极乐。平常心就是自然心,就如儿童看世界时的那颗最初的心。禅就是要打破一切陈规,保持人的一颗初心,使人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对待事情永远像最初开始的时候。平常心可以生出层层妙用。把千事万事视为平常,就不会畏难;把毒蛇猛兽视为平常,就不会畏惧;把金银钱财视为平常,就不会贪吝。平常心就成就于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但要成就非凡的事业,离不了这样一颗平平常常之心。保有了平常心,可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就像云门禅师所说:“日日是好日”,就像禅偈中所说:“春有春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1] 2 3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