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原创文章 > > [书评艺苑]

荀潇:聆听清新的绿色

绿色是带给人憧憬与希望的颜色,想到绿色,我就会想到冰雪初融的潺潺小溪,想到破土而出的青青小草,想到啄泥的新燕,想到飘飞的风筝……然而,我虽这么想,但久居城市的我已经很少看到这些了。那日,我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父亲说从家里的花中分出一棵给孩子带到学校去养,孩子马上问了一句:“我们去哪找土呢?”父亲沉默良久,这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在我的身边,并不是缺少绿色,也不是缺少对绿色的渴望,而是在我们身边,没有给绿色留下足够的空间,没有让绿色自由舞动的条件。人本是源于自然,但如今,我们居住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的高效与便捷,可殊不知,我们却渐渐在这水泥森林中迷失,与自然割离,仿佛被囚禁在这座水泥的监牢中。所以,我们常常驱车离开城市,去亲近自然;所以,我们常常幻想沐浴绿色,去感受自然;所以,当案头出现了一本装帧朴素,封面设计简洁的《绿色的乐章》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嗅那动人的气息,听那跃动的音符。
与很多散文家不同,刘芳的散文几乎从不引经据典,他善用短句的排比,描写景物时很精致、很形象,但他的语言同样富有张力,给人一种清新但又有韵味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品一杯淡淡的茶水,嗅之有茶香,初品无茶味,但回味悠长,刘芳的这种语言风格也是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因为这种清新,我被吸引着走入了这片绿色的世界中。这片绿海中,有着我们不知道的人生和梦想,有着能与渴望绿色相契合的故事与图景,也有着带我们去追求与思考的坚定和希望。

《绿色的乐章》分为三辑:“塞罕坝的绿”、“绿色之旅”和“山川秀美”,每一辑都是一部热情的乐章,每一篇都是一个欢乐的音符。在这构建繁复的乐章中,我听到了三支清晰的主旋律:

1、绿色人生。这散文家刘芳的笔下,刻画出了一群扎根绿色、保护与创造绿色的人,因而他们的生命也浸润着浓浓的绿色。散文家刘芳用饱含深情却又写实的笔墨去讴歌这些为绿色而奉献的人。绿色的塞罕坝林场人,经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把这片荒凉的土地建成了一座绿色摇篮。那些年已古稀的老人,那些在艰苦条件下进行实验测量的大学生,那些在病危时,嘱咐家人在他去世后仍要把骨灰撒在坝上林海之中的造林人,还有那些为了造林、护林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战士,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塞罕坝林场创业史的绿色丰碑上,将随着塞罕坝林场这颗明珠一起散发璀璨的光芒!(《绿色明珠塞罕坝》)寒冬腊月里,那些细皮嫩肉的毛孩子,为了祖国的大林海,每天冒着奇寒,任凭身上的汗水被被冻结成冰,冻得像铁甲一样坚挺,也用豪爽和侠义写下力透纸背的大字——志在林海!(《林中腊月》)茫茫雪中,厚厚冰上,坝上林场人苦中作乐,捕鱼、围猎,彰显着生命的原始力量。他们并不觉得林场上的生活是艰苦的,反而有一种达观的满足,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这要能和森林在一起,就会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到了夏天,各种鲜艳的野花竞相开放,比城市里的大花园还好看。再看那流云,有的像骏马、有的像骑士、有的像高楼、有的像灯塔,就在脚下奔走。那雪白的晨雾,一清早就从门缝里钻进来……”(《雪峰顶上有人家》)苦中有乐,是因为心中有根,魂有所宿。

然而,不只是塞罕坝上有已经染上绿色的生命,在山西保德,一位八十七岁的老者张侯拉,也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造林事业。老人从十八岁开始栽树,郁郁葱葱地绿了一座大山,他所取得甚少,奉献得极多,老人要躺在绿树丛中,他认为那里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他也才是真正的大地主人!(《野人小记》)吐鲁番林业站的老站长柯生荣,要用自己亲手种植的树向沙漠挑战,与火焰山搏斗,这种不屈的精神仿佛已然化成了一棵梭梭树——只要一息尚存,就与黄沙搏斗不止!(《火焰山观绿》)治沙模范赵兴华在腾格里大沙漠中播撒下了绿色的希望,留下了绿色誓言,放飞了绿色梦想(《绿色的希望》)。

巾帼不让须眉,绿色的生命中,也少不了女性的身影。面对绿色,她们不再是娇柔的弱柳,不再是水做的骨肉,她们甚至比男人们更坚韧,在散文家刘芳的的笔下,绽放出感人的美。九女山的美,没在姑娘们决绝的誓言——不把老岭山绿化好,就一辈子不结婚,不下山;美在姑娘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大自然,美在姑娘们的努力,使山河易名:从前的老岭山成为九女山。(《九女山》)河北滦平县古城川“三八”林场的姑娘们,用纤纤素手蘸着青春的汗水浇灌出一个个绿色的梦想,将真情献给了无边无际的绿色(《绿叶情》、《姐妹林》)。

散文家刘芳怀着敬畏之情,歌颂人的力量,甚至引发了哲学思考;“我过去看到的海,总以为那是大自然的威力,人在它的面前,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人是藐小的;但当我看到这样广袤无垠的林海时,我却感到无比的振奋,因为,我亲眼看到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这无边的林海,不就是塞罕坝干部、工人们的伟大创造吗?”(《林趣——塞罕坝机械林场散记》)在刘芳无数次地探访这些生命中浸透着绿色的人生时,自然观也渐渐形成并不断得到强化,“人,本来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如果寻根的话,是应该再回到这纯净幽美的绿色中去的。”(《森林浴》)多么朴实的思考,多么深刻的感悟,这便是刘芳对自然与人生的关照,而绿色的人生也给了刘芳无穷的动力,去歌颂这些献身绿色事业的人们。

2、人心之绿。散文家刘芳笔下的绿色,不只是表层的概念,省吃俭用单纯指绿树、绿叶等绿色植物,他的所指还有更深的意味——指向人心和人性,发现并歌颂那些优秀的品质。我之所以将散文家笔下的这一层意蕴称为“人心之绿”,是因为这些品质可以生根发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荫庇后人;可以扼制不良习气,与坏习气搏斗与抗争。有这层意蕴的文章也很多,但也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抒胸臆见其人而抒情的;另一种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家刘芳在异地游历时慨叹当地淳朴的民风,让人感到仿佛是亲人的关怀,(《夜宿竹楼》、《火红的凤凰花》、《蝴蝶泉》、《大漠小站》、《山里红》)等,这些文字体现着刘芳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在当下这个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很有现实意义;在边远地区发展文化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思想,刘芳在《伊犁情》中就歌颂了重视文化教育、甘愿奉献的女教师妮娜;同时,散文家刘芳也绝没有把视野仅仅局限于国内,在新家坡见到的华人,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让刘芳感动,他们的爱国情怀不亚于在中国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们,他们有着一种深深的认同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能为中国做点事,心里觉着踏实也就足够了。”(《星洲情》、《心底的阳光》);除此之外,散文家刘芳还通过几个边城小镇的剪影,表达了人们心中对邻国的友好感情,这几乎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与邻为伴,不盲目排外,因此散文家刘芳也给予了热情的赞颂,(《边城小店》、《打洛见闻》、《边陲小镇》)。由于《绿色的乐章》是散文家刘芳几十年散文的一个合集,很多文章都发表自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实行不久的80年代,所以,刘芳也因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而欢欣鼓舞作文抒怀。对党和国家这样一个有益于社会与人民的政策,散文家刘芳以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政治敏感性与现实捕捉力,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幅改革新风吹遍的灿烂图景(《石林随笔》、《边塞新曲》、《行旅拾趣》等)。

另外一些歌颂人心之绿的文章,我在前文也提到过,就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类的。散文家刘芳最推崇的品质就是奉献,这与他写绿色人生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刘芳走入森林,同时也走入人心,林中的白桦、云杉、输革和野鹿都成为了作家睹物思人的窗口,透过眼前的这些物象,刘芳想到了与它们有着同样品质的绿色生命,于是笔端流淌出了那些热情的咏物散文(《走进白桦林》、《车前草》、《木兰围场》、《云杉赋》)等;《太行观瀑》一文,刘芳用一折三波的观瀑经历,感叹生命的顽强,有呼吁人们要敬畏生命的思想倾向;《黎雀声声》是散文家刘芳早期发表的一篇作品,而花山文艺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的刘芳散文集也以《黎雀声声》为题,所以足见《黎雀声声》这篇文章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由清晨被黎雀声叫醒,即使雨天也按时鸣叫,歌颂其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的品质;由目睹黎雀与老鹰的搏斗,并成功将老鹰打败,刘芳将黎雀上升成为“弱者可以战胜强者的形象”;由黎雀反哺,作家呼唤报答与感恩。从一个小小的生灵身上,散文家刘芳可以提炼出如此对我们人类有积极意义的宝贵品质,这足见刘芳的艺术观察力和思想深度,因为以小见大是需要深厚的积累和长时期的感悟才能达到的境界。

我认为,“人心之绿”才是刘芳《绿色的乐章》中真正的重点与核心,因为人心之绿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需要作家去观察与提炼的,是真正能引发人思考与感悟的。但是,“人心之绿”并不是散文家刘芳的特色,因为从具体事物而上升到抽象思考是很多散文家都可以做到的,而刘芳与其他散文家不同的是,刘芳用以提炼与概括的基础与其他散文家不同,即是通过有关绿色的经历生化与凝练的,因此于共性之中也足见其个性。

3、绿色之旅。我这里所说的绿色之旅并不单纯指《绿色的乐章》中第二辑“绿色之旅”的文章和内容,而是以整部《绿色的乐章》散文集为关照对象,从而得到的整体性内容所指。也就是说,整部《绿色的乐章》散文集,都可以看做是散文家刘芳追寻绿色的足迹与历程,是刘芳呼唤绿色、歌颂绿色的游记散文。因此,前文所谓“绿色人生”与“人心之绿”其实都是在“绿色之旅”的旅行途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绿色之旅”是一条线索、串联起了散文家刘芳的创作历程,也串联起了整部《绿色的乐章》,这样就使得《绿色之旅》不致混乱、繁杂。

如果我们以一部游记散文集来看这部《绿色的乐章》时,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散文家刘芳与其他游记散文家的不同之处。很多游记散文家的写作套路是由眼前之景抒以个人情怀,因此见此景抒此情,见彼景而抒彼情,所以不成体系,甚至造成抒情含混,中心与重点不突出的弊病。但是,散文家刘芳显然摒弃了这一点:通过所见所闻,此物此景,经过艺术加工和情感构筑,形成一种自成体系、宏观的概念概括——绿色散文。

散文家刘芳的足迹走过哪里,哪里就染上浓浓的绿色。在《绿色乐章》这部散文集中,记录着刘芳追寻绿色、发现绿色的历程:坐在青石上望澜沧江的夕阳和戏水的少女《澜沧江夕照》;泛舟滇池体悟滇池的神韵与水之灵动对人的渐染《滇池神韵》;观洱海月、饮蝴蝶泉、听边塞曲,刘芳总能心有所动,凝结出滴滴绿色……云南、河北、北京、新疆、甘肃、大连,当我们以为刘芳只对祖国的绿色饱含深情时,那几篇游历新加坡的文字却给了我们惊喜,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散文家刘芳的胸襟,刘芳的视野是整个生态,是关全世界的绿色!

在这串联起整部乐章的绿色之旅中,散文家刘芳以其惯常的笔触抒发了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歌颂了敢于挑战自然,与自然抗争的人的力量。塞罕坝林区中一座座俄式小屋,散落在绿色之中,与周围融为一体,花草与人们仿佛可以彼此握手、交谈(《夜宿“美林”》);两位德国猎手在木兰围场狩猎时的言谈举止,让作者相信“在他们看来,狩猎不是为了吃肉,更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他们的狩猎不是发泄,而是一种有节制的审美追求。因此,散文家刘芳才称其为“真正的猎人”!(《外国猎手在木兰》)刘芳追求与渴望人与自然,人与动物返璞归真的情感,追求与渴望自然的和谐和人类内心的亲近。由于小时候一次捅燕窝的经历,经刘芳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于是出现了《鸟情》、《美梦成真》、《翠谷鸟鸣》、《黎雀声声》等文章。这些文章感情真挚,经读者构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让读者不自觉心向往之。

除了散文家追求的和谐理想,刘芳还关注严酷的现实,并在这种实现中发现了一种力量的美感。刘芳赞叹那种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因为人,荒山才披上绿装(《木兰围场行》、《秦家庄小记》等);因为人,沙漠才收敛了锋芒、停止了脚步(《游沙漠公园》、《大漠双胡杨》等);因为人,散文家刘芳才看到了未来绿色的希望。“新加坡环境优美,并不是上帝赐予和施舍的,而是这里的政府和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得以成功的。”(《美梦成真》)而通过刘芳在葡萄城内的倾情一瞥,他慨叹“人类可以毁灭世界,但也能重造天堂”(《葡萄城一瞥》),他相信,类似葡萄城这样的花园城市一定也可以绽放在祖国各地。

仅凭借以上三点,刘芳的绿色散文就足以谱写一曲动人的乐章了,但我在谛听这绿色的乐章之时,竟也听到了一些震撼人心的旋律,即在绿色书写时生发出的大境界。这种大境界不是平白而生的,它是通过一个个细致入微的小境界积累起来的,是在与小境界的对比中凸显出来的。个人的情感是一种小境界,但一片绿海之中,情系林海,用浩荡无垠的林海沟通与见证,就是一种大境界了。在高山小屋中,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夫妇立志绿化荒山。原来,姑娘独自承包了两千多亩荒山,同时也发了征婚广告:“谁愿意绿化荒山,我就嫁给他。”有个小伙子,要辞掉城里的铁饭碗工作,和姑娘一道治理荒山,冲着小伙这股“傻儿劲”,姑娘欣然答应了(《高山小屋》);在山冈上潮湿的地窖里,一对年轻的夫妻,忍受着严寒、潮湿的恶劣生存条件,保林护林,绿了一个个山头。刘芳看到他们那两双深情的甚至是火辣辣的目光,心中充满了坚定(《情系绿林》);在绿树丛中,一对情意缱绻的伴侣,他们的婚约是:一辈子不离开林场,为绿化荒山献出毕生力量(《林中恋情》);在红果开花的林间,小伙子独自一人栽这么多树不简单,有远见,姑娘的心深深地被小伙子捕获了,乡亲们都说这是片“鸳鸯林”(《鸳鸯林》)。由此可见,大爱蕴含着小爱,小爱又滋养着大爱,大境界也随即铺展开来。而与之类似,绿色也可以构成某种无限的大境界:那人心之绿深深植根于心中,绿色渐渐传递,当每个人心中都有绿色时,我们的社会也必将得到绿色的庇佑。

散文家刘芳对于绿色的坚守与执着除了个人对绿色的特殊感情之外,其最终归宿与终极目标却是希望祖国的未来能有绿色的滋养、保护和净化。由此出发,我发现了一篇境界开阔、视野宽广的文章——《海岛情》。刘芳通过乘船游览獐子岛的经历,因文友小李的一句话,作者想到与祖国割离至今的宝岛台湾,从而生发出了渴求祖国和平统一的企盼。“宝岛虽好,可他的根,仍在长江和黄河,这种骨肉之情,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隔的。”这种上升到国家意识的渴望,拓展了刘芳散文的境界,也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心声,化为了祖国新绿中引人注目的“秀木”。
对散文家刘芳而言,他矢志不渝的对绿色的追求是不能自已的,是不自觉的。刘芳在《夜宿“美林”》中坦言,“只有当我走进一尘不染的林海时,才似回到自己可以信赖和依存的港湾:才可以远离疲惫和浮躁,让心灵得以宁静。”刘芳将绿色视为世间最美好的色彩,将自然当作最真的归宿,他将最深的爱恋付给了那一片片绿色。那篇篇文字,行行墨迹,凝聚着刘芳对绿色的呼唤和赞美。在林区,有激发散文家刘芳灵感的涓涓小溪,看白云悠悠,听林涛作响,刘芳能感到生命的充实,心灵的自由,人生的坦荡(《青山恋》)。散文家刘芳的这种感受可以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透露出来,也因此引发读者的思考,唤醒读者绿色的意识。

在《绿色乐章》这部散文集中,有很多篇目都在各大报刊上发表过,其中《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数十篇,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刘芳的绿色散文如此受到全国各大报刊的关注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国家提倡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而刘芳歌颂与赞美绿色,与国家的主张相一致。同时,刘芳的散文也有一些篇目是在发现绿色时,歌颂党的政策给人民带来了切实利益,歌颂改革开放的观念深入人心,出尽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刘芳的绿色散文无论有意无意都宣传了党的惠民政策,塑造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因此被主流媒体关注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坚持自己的绿色梦想,坚守自己讴歌自然和绿色的主题之下,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一致,这就导致刘芳在散文创作和传播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其次,刘芳的散文语言清新明丽,结构明朗易懂,已于读者接受,也便于引发读者思考。这种清新的风格贯穿《绿色的乐章》始终,就像绿色一样,并不给人很大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但看起来很舒服,不会让人产生弃书而走、拍案而起的冲动。以我自己为例,一本《绿色的乐章》看下来,觉得很顺畅、很舒服,心境也很平和,这种写作风格也算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书写,不浓艳、富丽,不铺张扬厉,想潺潺溪水,流淌心间,滋养读者。也正是这种语言风格和结构特点,刘芳的散文在传播层面没有过多障碍,传播起来也更容易产生较大影响。加之第一点原因,刘芳的散文从很多层面上讲,都很有价值。

第三,刘芳对绿色的不懈追求,使人不禁肃然起敬,在绿色的园地里坚持耕耘,反映了散文家内心的坚守和敢于担当的意识,这一点恰恰是很多作家缺少的。刘芳得到重视,可以给那些没有定力和魄力的作家树立榜样。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有太多作家是面对市场写作的,而不是面对心灵写作的,虽然这是时代造就的,这样的市场化文学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但从长远来看,这对整个文学的建构和发展无疑是不利的。由于面对市场写作,使得作家必须花费大量精力以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和消费者心理,然后迅速写作,这样写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浮躁的,是无法深入地发掘时代的美感和人性的深邃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学如何启发一个民族的思考,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学如何发挥作家的主体意识,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学如何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

聆听清新的绿色,我们能听到一个作家不知疲倦的呼吁;聆听清新的绿色,我们能听到一个作家热情的赞歌。那一抹绿色弥散成氤氲的雾气,在滋润读者心灵的同时,也培育了读者的绿色意识。《绿色的乐章》让我们在茫茫林海中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让我们看到那些绿色的生命、绿色的品格。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一定可以像散文家刘芳所向往的那样,可以成为一座大花园,可以收到绿色的恩泽。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